晴時多雲

破盤價成常態?其實你搶不到!建商讓利真相曝光

2025/07/07 09:31文/記者張瀞勻

至於若房市真出現超過15%的跌幅,市場將出現劇烈反應。(圖/資料照)至於若房市真出現超過15%的跌幅,市場將出現劇烈反應。(圖/資料照)

近期網路瘋傳一張房產匿名群組截圖,內容直指台灣大型建商全面讓利15%至20%,引發買方高度關注、賣方不安,但這樣的資訊是否符合市場實況?好宅攻略老編管清智直言,房市降價不是喊喊就會發生,背後有其資金邏輯與市場運作機制,提醒大眾勿被簡化的數據誤導,陷入恐慌或過度期待。

管清智指出,台灣房市交易量低迷的主因並非價格,而是政策限縮資金流入,央行未鬆綁、銀行資金未釋出,即便房價下修,買方仍難以依靠現金大量進場購屋,也因此,縱使氛圍轉為買方市場,大型建商仍多依成本結構與工程進度規劃價格,不可能輕率全面降價,頂多祭出些許優惠刺激買氣,反映的是對市場機制的尊重,而非價格全面性鬆動。

管清智表示,市場也普遍知道,「15%是價格底線」早已成為建商與屋主心中的紅線,一旦價格調降超過15%,將面臨已購戶違約風險,嚴重衝擊交屋秩序與資金回收,因此,除非個案具特殊條件或急迫動機,大幅降價並不具有普遍性或連鎖效應。

管清智進一步說明,房價本身在同一建案內就可能因樓層、座向、格局等條件出現10%~15%以上的價差,這本就屬正常現象,並非降價徵兆,以近期討論熱度高的「台中烏日案」、「北屯機捷案」、「台南善化案」為例,市場只看「成交價」,卻忽略了個案的「價值定位」,如周邊環境、配套設施及公開時機等,都會影響最終定價與成交評價。

至於若房市真出現超過15%的跌幅,市場將出現劇烈反應。建商多會減緩推案、緩建甚至停建,改以「以盤待變」策略消化庫存;中古屋主則視財務狀況決定售屋節奏,高槓桿族恐成賣壓來源,潛藏讓價空間。不過,也只有在特定個案、特定條件下才有可能低於市價脫手,屬於「稀有物件」,一般市場難以複製。

他提醒,若想以「破盤價」進場,除非是20232年7月以前低價入手的預售戶,如今不想或無力交屋,才有可能釋出相對便宜的轉單產品,但這類物件不僅稀少,也多由建商優先收回,流入市場的機會極低。

回顧近一年半,房市因新青安熱絡一時,近十個月又因限貸政策急凍交易,造成市場起伏劇烈,他呼籲政策單位應避免一再反覆調控,否則只會加深市場對未來的不確定感。他也建議三種角色應各自應對當下市況:

對投資客而言,過去的槓桿紅利不再,應重新思考財務規劃與風險控管;對屋主來說,雖不急賣,但若有貸款壓力,仍應調整預期、回歸市場現實;而對剛性購屋族來說,當前正是「買方市場」的最佳進場期,有機會以合理價格入手適合產品,買在相對低點,就是長期勝出的關鍵。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相關新聞
本日最多瀏覽
熱門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