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時多雲

【高雄】鐵路地下化縫合商圈 沿線成推案熱區

2018/02/10 04:15文/記者林耀文

高市鐵路地下化工程即將於今年8月底完工,原鐵道將設為長達15公里的綠園道,地理縫合改善交通將翻轉高雄城市發展,沿線站區周圍成為建商鎖定推案重點區。

隨著行政院核定前瞻計畫經費予各縣市地方政府,陸續啟動車站改造計畫。耗資千億元的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,即將於今年8月完工,原鐵道長達15公里將改設為綠園道,沿線陸橋大部分拆除,可望翻轉高雄市區發展,沿線站區周圍成為建商購地推案鎖定重點區。

位於高雄新火車站區的71期重劃區,已於去年一月動工,將劃設為商業區,結合站區發展,可望推升區域房市再現活力。

有巢氏房屋執行副總莊志成表示,政府推動車站改造計劃,不僅將翻新車站主體,也因鐵路地下化或高架化,可望改善交通動線,促進車站前、後站發展與更新,吸引人口回流。只要改造計畫越來越明朗,讓民眾能明顯感受到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建設,高雄鐵路地下化預計今年完工等,都讓近期區域交易量提升。

高雄火車站改造工程持續進行,結合鐵路地下化,成為高市交通樞紐,南北高雄發展隔閡消除,有利帶動房市成長。

 政府帶動推行車站改造 活絡商圈發展

據統計,高雄車站周邊為各站中房屋單價減少6.6%最多、交易量也增加17%最多的車站,主因高雄車站的鐵路地下化工程即將通車,純商業區的71期市地重劃也已陸續成型,預估完工後將可活化在地商業機能,並增加許多就業機會。 高雄新火車站開發,可視為帶動城市中心商業振興的新契機,鐵路地下化將地面空間騰空出來,以廣場形式來集結人潮、創造多樣都市活動,而當年移置的帝冠式老車站也將重新遷回原址。新高雄車站地下共四層,由下往上分別為捷運軌道月台,捷運鐵路轉乘層、台鐵軌道月台以及地下停車場,地面層則為有如天蓬頂蓋的都市廣場及商業空間。

鐵路地下化完工後,美術館園區與鼓山內惟將串連一氣,面對綠園道第一排的景觀大樓,成為多金換屋族優先考慮目標。

加上火車站旁由高市府地政局籌辦的第71期重劃工程也於去年1月中旬動土,71期重劃區面積約25公頃,位於高雄市三民區(原高雄火車站及站體兩側鐵道延伸範圍),南以建國二路、北至九如二路,東起民族一路西至哈爾濱街為界,最大的地主是台灣鐵路管理局,另為整體開發將部分私有土地劃入重劃區,約占全區土地3%,市府挹注超過20億元的開發經費,重劃後可取得約9公頃的園道、公園、道路等公共設施用地,提供包括商業區、車站專用區等可建築用地16公頃,將可消彌鐵路兩側阻隔不連貫之都市發展現象,縫合鐵路南北都市紋理。

隨著鐵路地下化即將完工,沿線10座陸橋僅保留民族陸橋機車道,翠華高架橋暫時保留,其餘青海陸橋、自立陸橋、大順陸橋都將優先拆除,有利改善區域交通。

  南北高雄地理縫合 區域房市補漲機會凸顯

鼎鍾廣告總經理鍾介昌指出,由於千億元建設經費的鐵路地下化計畫對於高雄的未來發展、景觀再造、交通運輸等,可說是非常關鍵,未來10個新車站就像是10顆大珍珠,用鐵路串聯在一起。象徵鐵路地下化後都市縫合工作終於啟動,也立下了鐵路地下化計劃的一個新里程碑。

第71期重劃工程將提供新高雄車站精華區的車站專用區,為車站及運轉中心提供了建築基地,成為本市最重要的交通樞紐,而車站周邊則提供未來商業發展的腹地及公共設施;未來新高雄車站完工後必定是高雄的新地標,未來在廊道開闢、新高雄車站新建、重劃開發等公共建設完成後,原高雄車站歷史建築,也將重新移回新高雄車站的中軸線上,為高雄鐵路地下化計畫劃下圓滿的句點。 高市府都發局強調,71期重劃區配合都市計畫將建蔽放寬至60%。為達節能減碳及充分運用高雄市充足的日照,鼓勵設置太陽能光電板設施,為求夜間天際線之景觀塑造,私人建築需設屋頂層夜間照明設施,以由下而上之投射式燈具為主。  

  鐵路地下化完工 陸橋拆除園道綠景增添豪宅魅力

友友建設董事長張永義認為,高雄市鐵路地下化工程將於今年8月完工,馬卡道併入美術館園區,原鐵道上方多座陸橋將拆除,可望帶動美術館景觀豪宅區朝西移動。最近建商已積極卡位鐵路地下化後景觀綠園道與站區周圍精華地,可望成為景觀豪宅新集中區。鐵路縫合後,原軌道將整合成綠園道,將翻轉高雄地景風貌。加上15公里長美術綠園道的景觀,美術館未來發展重心已逐漸往西移轉,青海與九如陸橋拆除後,綠園道周圍將成為景觀大樓推案新集中區。

堅山建設總經理許智堯也說,台鐵美術館站往北向高鐵左營站連結,向南接通高雄火車站,同時與高雄輕軌捷運共構,為高雄新交通轉運核心,青海陸橋也將隨著鐵路地下化完工後優先拆除,交通便利性更提升,結合綠園道與2千坪公園闢建完成,近來在美術館快捷站區周圍的豪宅大樓,持續吸引多金豪客進場看屋。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已經加好友了,謝謝
歡迎加入【地產天下】
按個讚 心情好
已經按讚了,謝謝。
相關新聞
本日最多瀏覽
熱門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