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時多雲

全國一戶一宅住宅供需漸趨平衡 聰明購屋就跟著重大建設腳步

2023/10/07 04:17文/記者林耀文

去年底全國住宅供需呈現平衡狀態,新北市非高齡住宅供給相對較充足。

根據官方統計顯示,去年底全國住宅供需呈現平衡狀態,平均每戶住宅數為1.0宅,不過,雖然整體住宅量對比供給量大致均衡,市場供需狀況並不平均,聰明購屋就選擇重大建設區,但仍有一些生活機能待提升的新重劃區,還是面臨短期供給待去化的窘況。

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,2022年底全國戶數計908.9萬戶,住宅數計907.0萬宅,與2013年底相較,戶數增加80.3萬戶(9.7%),住宅數增加90.6萬宅(11.1%),宅數增幅大於戶數;但是,2022年底全國平均每戶住宅數為1.0宅,整體住宅供需大致呈平衡狀態。

若是將屋齡50年以上住宅排除,2022年底全國平均每戶住宅數則下降至0.89,顯示若扣除50年以上房屋,住宅供應仍有提升空間。排除50年以上老屋,六都平均每戶住宅數以臺北市住宅與戶數比0.74、高雄市0.87及台南市0.88,相對較低,也表示這些區域老宅問題相對嚴重,而台中市0.98、桃園市0.97及新北市0.96,顯示非高齡住宅供給相對較充足。

  房市已明顯降溫 央行利率連續凍漲

台中為台商大本營,擁就業人口紅利,加上台中國際會展中心、台中巨蛋、捷運綠線通車與中科台積電2奈米先進製程設廠議題帶動,穩定房市發展。

考量國內外經濟情勢,國內通膨也有緩步回降趨勢,國內央行利率連兩季凍漲,根據五大銀行新承做房貸金額狀況,今年前八月房貸金額為4283億元,年減幅度達11%,顯示房市已出現明顯降溫,央行也無進一步強化房貸管制的急迫性。

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,在央行與各部會連續出招下,房市已經有降溫跡象,包括央行連五升息與平均地權條例的改革,讓投資需求退場,雖然房價短期仍居高不下,但市場非自用需求下滑,整體市場已經呈現較為平穩的自用當道市況。

  人多建設多 房價獲穩定支撐

台南近年重大建設蓬勃發展,包括台積電加碼於南科擴廠以及串聯南科與市區的北外環道路等,在建設利多下,房價率先反應。

但因重大計畫案及人口大部分集中於六都,因此明年度中央普通統籌稅款及一般性補助款分配金額,六都總分配額高,若計算人均分配金額,新北市、台中市、桃園市人均分配不到2萬元,六都以外縣市雖然總分配額低,但因為人口數少,人均分配額都超過2萬元,如連江縣總分配額19.31億元是全台最低的縣市,不過其人口僅1.4萬人,人均分配額是全國唯一破10萬元的縣市。

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分析,六都為政經重鎮,財政分配比例高,然而就業就學機會多,相對人口數量高,且建設多元也讓房價上揚速度快。也因六都大型建設計畫及開發案多,更容易吸引企業進駐、發展產業,人口自然跟著多,因此不動產的居住、商用需求高,當區域具有發展性的議題,如軌道建設、園區等,房價更容易被推升。

  重大建設續推動 推案購屋重點區

高雄市近年因台積電宣布將於楠梓設廠,帶動高雄房市沸沸揚揚,房價漲幅從2018年到2022年間成長52.2%。

根據《591實價登錄》統計,近5年七大都會區房價漲幅與家庭可支配所得漲幅後發現,全台近5年房價漲幅約40%,每戶所得漲幅僅6%,相差6.7倍,更有半數縣市的房價與所得漲幅差距超過全台平均,又以台南市相差15.6倍居冠,而買房相對最輕鬆的則是新竹市,房價與所得成長幅度相當,買房負擔相對輕鬆。

所得追不上房價漲幅的還有台中市,房價由2018年的1字頭,飛躍至2022年的3字頭,漲勢驚人,所得方面則成長7%,相差7.4倍。台中為台商大本營,在中美貿易戰後台商大舉回流,帶來就業人口紅利,加上台中國際會展中心、台中巨蛋、以及台中首條捷運綠線通車等多項建設利多,與中科台積電2奈米先進製程設廠議題帶動,都讓台中房市如虎添翼讓房市加溫。

高雄房價與所得成長相差超過全台平均,相差高達8.7倍。

全台所得最無力追上房價的縣市就是台南市,台南5年間房價大漲逾66.9%,不過所得卻僅微幅成長4.3%,相差15.6倍。台南近年重大建設蓬勃發展,包括台積電加碼於南科擴廠、三井OUTLET進駐、大台南會展中心、沙崙綠能科學城以及串聯南科與市區的北外環道路等,在建設利多下,房價率先反應,只能眼看房價海放所得,奪下全台最讓人想躺平的縣市。

 

房價與所得成長相差超過全台平均的還有高雄市,相差8.7倍,高雄市近年因台積電宣布將於楠梓設廠,帶動高雄房市沸沸揚揚,房價漲幅從2018年到2022年間成長52.2%,然而由於台積電仍處於規劃階段,產業結構並未變動,所得漲幅僅有6%,5年間也讓高雄人離買房之路更加遙遠。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已經加好友了,謝謝
歡迎加入【地產天下】
按個讚 心情好
已經按讚了,謝謝。
相關新聞
本日最多瀏覽
熱門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