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時多雲

破解6大購屋迷思 買房更easy

2019/05/18 04:30文/記者張瀞勻

網路資訊多元,使得自住足在購屋過程中得花許多時間篩選房屋。

自住客成為市場主力,但網路資訊充斥,首購族經驗不足,常因此錯過買房時機,專家指出,像是房間數多寡,抑或是戶數多寡、樓層高低,甚至公設比高低等6大迷思,為菜鳥購屋族最頭痛的問題,其實搞懂了這些癥結點,買房沒有這麼難。

迷思1: 房間數+1更好嗎?

剛性買盤當道,通常以總價為首要考量,而薪資跟不上房價的情況下,去年起2+1房、3+1房建案興起,尤其是在北台灣重劃區特別易見,且這些建案屢創佳績,但大家房屋企研室主任郎美囡提醒購屋人,這類型房屋雖然房間數較多,但一般尺寸的家具可能無法擺放,甚至需要特別訂製規格才進得了房屋,且居住上的舒適度也會受到影響,特別是預售案,因為無法看到實際房屋,因此在每個空間的大小坪數上,都需要注意。

迷思2: 戶數少比較好嗎?

而許多人在購屋時,會偏愛戶數少的建案,認為住戶單純、環境佳,但以管理費而言,每戶分攤的管理費也相對多,像是電梯維修動輒數10萬,住戶分攤金額就會較高,此外,戶數少的社區在經費考量下,大多只請日班的保全,夜間的包裹或是信件收發就得自己來。


郎美囡指出,戶數少確實在社區管理上比較能到位,社區住戶的複雜度也會降低許多,不過管理費是由各戶分攤,故若社區戶數能在100戶左右,以住戶的維護成本考量下,是比較貼近理想與需求的戶數。

迷思3: 低自備買房真的能減壓嗎?

而薪資不漲,房價下跌也有限,許多建商為了增加購屋意願,紛紛推出低首付、低自備方案,甚至工程期0付款,確實吸引自住客買單,但銀行大多只給予8成房貸,不足的部分則用建商提供的「公司貸」或是銀行「信用貸款」補足,如此一來成屋後要揹負銀行房貸,又要償還公司貸、信貸,屆時恐怕會蠟燭兩頭燒。

迷思4: 買房只要看廣告精美、配備高級?

許多人購屋時,往往被室內配備迷惑,進而衝動下訂,而大多室內配備可以自行添購或更換,但用料施工才是居住品質關鍵,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指出,消費者在沒有相關專業情況下,很難判斷建築品質好壞,但可透過第三方提供的建築履歷,像是「建築安全履歷協會」或「SGS驗證」,確保建築真正達到安全的品質。


房市達人Sway也表示,從建商過去的實戰經驗也可判斷建築品質,「曾經發生糾紛的,未來也會發生,這些建商是不會改過向善的,風評不好的就是不好,像是頻頻出現漏水或是發生工安意外的建商,往往新聞事件裡也還是這幾家。」此外,許多建案會打出進口建材、高級建材,但透過「快速施工」或「隨便施工」,建築品質也不會好到哪裡去。

迷思5: 高樓層、低樓層哪個好?

初次購屋時常會陷入浪漫的迷思中,認為高樓層可遠眺景觀,有居高臨下的美感,但何世昌分析,高樓層雖視野好、通風採光佳,但台灣日曬時間長,高樓層無遮蔽,室內溫度較高,且多數大樓不能加裝鐵窗,家中若有小小孩,防護得更加留意,此外,新建案多規劃一層多戶,甚至出現16戶2梯的狀況,高樓層住戶在上下班時間等電梯時真的會等得心慌慌。

迷思6: 公設比越低越好?

在購屋預算有限之下,多數人認為公設比低才划算,但何世昌直指,也得看建案附帶的公設實用性,他舉例,1棟公設比30%的大樓,只有逃生梯、消防空間等必要性公設,但另1棟建案公設比達35%,卻有高達12項的休閒公設,這全依住戶生活習慣決定。此外,公設比低不代表室內坪數較大,還要觀察附屬建物的雨遮、陽台的坪數規劃,若附屬建物坪數占比多,實際使用面積也不見得較公設比高的建案多。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已經加好友了,謝謝
歡迎加入【地產天下】
按個讚 心情好
已經按讚了,謝謝。
相關新聞
本日最多瀏覽
熱門新聞